得到了陆凌风的首肯,苏小米开始着手办理“田园时光”布匹捐赠事宜了,又是细化方案,又是做横幅、又是联系书院……一整天下来,忙得脚不沾地。得亏脚上的伤这几日恢复得神速,不然这会子根本挺不过来。
一天忙完,躺在自己的小木床上,苏小米将一个瓷白的药瓶和一个青花瓷的药瓶分别从怀里掏出来。
瓷白的药瓶是叶璟辰给的,青花瓷的药瓶是陆凌风给的,说来也奇怪,明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给的两瓶毫不相干的药,味道和药效却出奇地一致。
苏小米疑惑地将两个瓶子拿在手里,研究老半天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。
这时,门外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。顷刻,杨氏轻轻敲开了苏小米的门。
将杨氏迎进屋里,母女俩坐在床边一阵闲聊。
杨氏告诉苏小米,近日苏常良的病已近乎痊愈了,今日里陪着她去镇子上买米的当口,遇到了两个往日请他去做衣服的老主顾,还给苏常良介绍了一份缝制成衣的活计。
上工的地点就在离镇子不远处的作坊里,离家也就半个时辰的脚程。
苏小米听到这个,心里自是高兴不已。苏常良去上工以后,一个月约莫也能赚二两银子,这样,苏家一家四口的日子也能再宽裕一些。
第二日,苏小米照旧早起。裴掌柜雇了两辆马车,锦绣坊的小厮们将要捐赠的布匹整理妥当,装箱上车,马车颠颠簸簸载着一车人朝着弘文书院的方向驶去。
弘文书院位于锦西镇西郊云雾山脚下,始建于大靖开国之初,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,是锦西镇有名的义学。
在大靖,富家子弟从小接受的是“私学”教育,所谓“私学”便是有钱人家请名师大儒到家里办的学堂,这种学堂费用高昂,不是一般的寒门子弟读得起的。
而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若是想要出人头地,只能选择“义学”,这“义学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“希望小学”“希望中学”之类的,多是一些有善心的商贾或是告老还乡的官员捐赠举办的学堂。
上“义学”所需要的费用就比“私学”要少得多,但即便如此,对于有些本就贫苦的人家来说,也是倾尽了所有。
苏青禾和苏家二房苏大川,就是在这弘文书院里求学。当初为了凑齐这二人进学堂的费用,苏常良顶着天寒地冻的天儿赶活儿,才落下病根病了这大半年。由此可见,当时苏家也是倾尽了全力才把两个哥儿送到了这弘文书院求学。
苏小米、裴掌柜和锦绣坊的几个小厮到达弘文书院的时候,已经是正午时分,弘文书院的学生们刚好下了学。
苏小米一行人到达书院门口的时候,书院的林山长已经带着一波书院的学子等在了大门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