潇洒的摇了摇头,回答道:“我从来都不管,怎么可能知道呢?。”
那上级显然并未就此罢休,紧接着追问道:“那死了多少马!”估计是看他这样能管好吗?
只见王徽之一脸茫然,皱起眉头回道:“这活的有多少,我都不知道,还能知道死的吗?你是不是傻。”
说罢,还白了上级一眼,似乎觉得对方有些愚蠢。
就像王徽之这般行事作风,在当时全国上上下下的人,居然被视为一种标杆,成为众人纷纷效仿的对象。
门阀氏族在晚明,就是那些当官的,凑在一起天天就在那块清谈,高谈阔论、侃侃其谈,仿佛这才是所谓的高雅与风度。
如果一个官员务实有正事,那就是浊,跟清就是对立的,
上面的高官就看不起你,对你的评价就很低,你还想升官?想都不想。
时间推移到了明末,情况依旧没有太大改变,此时的选才制度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颇为相似,
主要依赖于上司的主观评价,来选拔人才,就连原本应该公正公平的科举考试,
也已形同虚设,买官卖官之事更是,明目张胆地进行着。
怡亲王听闻此状后,不禁面露愁容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八哥那能不能否暂且忍辱负重,先佯装参与清谈,
待日后当上了官,再兢兢业业地工作,用心关切政务呢?”
“哈哈。十三弟,若你真那般行事,届时众人定会齐心协力地排挤于你,保管让你升官无望!”
启元帝爽朗地大笑着说道。
雍亲王允禛闻言,不禁重重地叹了口气,忧心忡忡地道:“如此轻率谈论政事,又怎能不贻误国家呢?
但究竟为何,会变成这般模样啊?八弟,方才你提及所谓的‘低欲社会’以及‘消费主义’,
倘若我们也步入那样的时代,又该如何应对才好呢?”
话音刚落,几位亲王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,启元帝胤禩的身上。
见此情形,启元帝微微一笑,安抚道:“诸位王兄王弟稍安勿躁,实则无论古今中外,
但凡涉及朝局、社会之发展,皆处于一个周期之中,而这个周期通常包含三个阶段。
小到一介平民百姓,亦或经商的小型团队,大到整个朝堂,无一例外皆是如此。
诸位不妨思量一番,瞧瞧咱们大清朝,如今究竟身处哪个阶段?”
启元帝这番话成功吊起了,众亲王的胃口,性子急躁的允俄忍不住催促道:“八哥,你就别再磨蹭啦,赶快说罢!”
就连一旁的怡亲王允祥,亦是满脸急切之色,
就连向来沉稳持重的雍亲王允禛,此刻眼眸中,也闪烁着一丝闪烁着一丝光晕。
见状,启元帝不再卖关子,清了清嗓子,朗声道:“好好朕不卖关子,现在就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