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抚完许褚后,曹操转向众人,说道:“多亏各位的帮助,我才得以立足于此。
希望大家不要因此灰心,你们的能力绝不逊色于袁绍麾下的冀州文武。”
众人听后纷纷感激主公的信任。
荀彧作为谋臣之首,也开口说道:“主公无需担心,袁绍表面强大,实则隐患重重,终将走向灭亡。”
!荀彧直言袁绍并非明主,其性格优柔寡断,部下也各怀私心、难以团结。
此番话让曹操豁然开朗,不再对袁绍感到畏惧。
随后,二人转移话题,关注起金榜上的英雄排名。
远在扬州九江郡寿春的袁术,因看到自家势力在榜单上远远落后于袁绍,内心极度不满。
他多次拍桌怒吼,表情狰狞至极,质问为何众多猛将选择投靠袁绍而非自己。
他的暴怒和不甘溢于言表。
徐州小沛,刘备看到文丑的排名后并未感到意外,理由同袁绍与曹操一致——既然颜良已上榜,文丑也不会差太多。
张飞则对文丑的排名嗤之以鼻,大声说道:“大哥,您瞧瞧!所谓河北上将不过如此,只是些没见过世面之人胡乱吹捧罢了。
一旦榜单公布,真相立现。”
张飞继续嘲讽道:“颜良排名第22,文丑第18,这样的排名居然还能被吹得天花乱坠。
若论声名,天下间唯有李存孝、李元霸以及吕布能略胜一筹。
但这些英雄确实有真才实学,而颜良、文丑有何赫赫战功?他们既未参与两年前的诸侯讨董,又未曾与真正强大的对手交锋,躲于幕后,实在胆怯至极,这种人我恨不得刺穿千百遍。”
张飞言辞激烈,毫不留情地贬低着文丑,而实际上,颜良和文丑未能参与讨伐董卓并非自身原因,而是受到袁绍的阻挠。
袁绍当时并无真心匡扶汉室之意,只想坐观局势发展。
袁绍原本只是想敷衍应付,带的都是些老弱病残,自然不可能派出精锐部队和猛将。
因此,颜良与文丑并未参与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。
然而,张飞对此一无所知,他认为颜良和文丑是因为畏惧而不敢参战,甚至觉得他们丢人现眼。
张飞对此非常鄙视,毫不留情地加以辱骂。
相比之下,关羽虽然没有张飞那么直率,但他的神情同样充满不屑。
他一边捋着胡须,一边认为颜良和文丑这类人物根本不值得重视,随手就能击败。
真正让他在意的是李存孝、李元霸、吕布、高宠、裴元庆这样的顶尖武将,至于其他人,他几乎都看不上眼。
特别是关羽心中莫名有种预感,他认为文丑注定会死在自己手下。
正因为这种念头,他对文丑更加轻视,认为这样一个即将灭亡的人毫无价值,根本不配被放在眼里。
与此同时,刘备并没有在意张飞的怒骂,而是注意到文丑战绩中提到的一个名字——赵云。
刘备不仅认识赵云,而且对他抱有好感。
他一直以识人闻名,而赵云显然符合他的标准。
历史上,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,马谡虚有其表,不可重用。
然而诸葛亮未听劝告,最终马谡失守街亭,首次北伐功亏一篑。
这显示出诸葛亮在识人方面不及刘备。
相比之下,刘备在公孙瓒手下遇见赵云时,便认定他是顶尖武将。
刘备救援北海孔融时借走赵云,直至公孙瓒败亡也未归还,这便是后人所说的“刘备借赵云,有借无还”
。
即便公孙瓒已逝,刘备也无需归还赵云。
在这个时空里,刘备同样通过公孙瓒认识了赵云,认为他才华出众,是难得的猛将。
尽管刘备努力拉拢赵云以备将来使用,但他也了解到赵云正义凛然、忠诚无私,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。
这令刘备十分欣喜,因为他已有两位义弟,虽性格有些问题,但品德无可挑剔。
而赵云不仅具备这些优点,还更加谦逊,没有他们的问题。
因此,刘备对赵云的喜爱溢于言表。
若非当时寄人篱下,顾及自身声誉,刘备早就会将赵云纳入麾下。
即便如此,他心中始终牵挂赵云,期待有一天能将其招致门下。
在这个特殊时空因金榜的出现,袁绍进攻青州的时间被提前。
原计划中曹操应攻打北海孔融,刘备则借赵云救援。
然而现在局势改变,袁绍率军攻向青州,而身为平原县令的刘备正在青州平原郡,赵云却在幽州公孙瓒麾下,两人分处两地无法联手。
刘备在颜良率领的冀州军攻击下溃败,为避免回平原受责,逃往徐州,在小沛落脚。
因此,刘备未能借到赵云,也错失将其纳入麾下的机会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刘备见到赵云的名字会如此念念不忘——得不到的总是最珍贵。
关羽瞥见赵云的名字,不禁感慨:“没想到金榜上竟有子龙的名字。”
又补充道:“凭子龙的武艺,必能上榜,只是不知具体排位。”
他对赵云早有了解,认为这位仪表堂堂、彬彬有礼且武艺高强的将领十分值得钦佩,前提是自己能力更强。
若他知道赵云实力高于己,恐怕心中不会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