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谣言
回到大街上继续巡视,来来往往的行脚商比往日多了,一些奇装异服的陌生面孔同样增多。
来到京都有段时间,陈朝可以清晰区别那些事外来人口,哪些是京都人。
中元地广人稀,各州风土人情各不同,从而演变出的着装,口音也都各有特色,很好分辨。
这年头能行走四方的流动人群,普遍为有些身手的江湖客,以及游走各地的商贾,随行保镖也以江湖客为主,一般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。
所以当京都出现这些陌生面孔时,基本可以确定九成以上都是江湖人士。
“每年花灯节,这些江湖人士都是一个大麻烦。”
走在路上,杜勇看了眼四周那些多出来的外来人口,神情满是嫌弃。
“你似乎很讨厌他们?”陈朝手里捧着牛油纸袋,里面装的麻花,边吃边走。
几位同僚伸手从袋子里拿吃的,朱远光咬着麻花咔嘣脆,边说:“这些江湖人士自以为有点本领,常常做事无所顾忌,彼此间经常发生斗殴,每次都会搞得一团糟,屡教不改。”
江湖人行事无拘无束,在他们眼中,能用刀子解决的事,那都是小事,也是常事。
一方治安好坏最重视的就是秩序,这些人却常常成为秩序的破坏者,被认为蠹虫,也是朝廷最不喜的一类人群。
人们安居乐业,却总有人想搞破坏,对百姓不是好事,对朝廷也没有利益。
就像某个打着自由旗号的国度,无论白天黑夜,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喂花生米,生活在那样的国度,确实自由。
中元王朝也有这样的情况,区别的是,朝廷想杜绝这类情况。
不过,陈朝明白,想要完成这个目标,基本没可能。
因此,玄清司这样的衙门,就很有必要存在,这可能也是朝廷对玄清司爱恨交织的缘故,一方面希望它消失,高枕无忧,一方面又想它的存在能打击那些无力解决的难题....陈朝不禁摇头失笑。
今天巡街,顺带又走访了一遍那些之前叮嘱的屠户,确认没有意外发生才放心。
屠户案还没有结束,但起码算是暂时压了下来,不会影响今天盛大的花灯节。
在自己负责的城区里转悠了一圈,陈朝和几位同僚没有回茶肆据点,开始出入一些戏馆,以及说书的地方。
今天人们热论的话题,大部分都跟昨天的赛灯会有关,而谈到赛灯会,几乎都会谈起那些隆重举办赛灯会的聚会场所。
其中发生在文圣楼和馨香院两个地方,人们提及最多。
每年赛灯会过后,朝堂雷打不动就会有官员变动,这些变动的官员不会牵扯太多,但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,文圣楼。
可以这么说,御极台是掌管天下官员变动的核心中枢,而文圣楼的聚会,可以影响到御极台。
当然关注文圣楼的普遍都是官场中人,更多人关注的还是发生在馨香院的事情。
没别的,就是听说一首好诗出世,轰动士林。
“你小子现在可算在京都出名了。”
围坐在角落的桌边,听着周围人津津有味谈论那首《墨梅》,赞誉不绝,朱远光咧开嘴就一直没合上。
明明得益人是陈朝,可听到那些人夸赞陈朝,朱远光一样感到开心,与有荣焉一样。
诗好不好,经过大众评判便能看出来,好的诗词,必定会引起人们心声共鸣,尤其能流传千古的诗。
《墨梅》这首诗毋庸置疑,就是属于这一类。
有人看的诗词文章华丽,也有人品味诗词的意境,但无论从那个角度,这首诗都没有任何可挑刺的。
茶馆,戏馆,青楼等,这些地方汇聚人群最杂,但也是消息流传最快的渠道。
来戏馆歇脚的不仅有京都人士,还有许多外来人口,此刻就有许多京都人士,再给外来人科普,神色满是骄傲与得意。
毕竟,作出这首七言绝句的人,就是京都人。
陈朝在加入玄清司之后,他的户籍就从永安县改到了京都,这样说完全没毛病。
“如果可以,我宁愿没有说过这首诗。”喝了口茶润润嗓子,陈朝说的话让几位同僚想打人。
他们说不出装逼这个词,认为他在故意显摆。
实际上,这确实是陈朝现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,没有这档子事,他也就不会被谭素素和莲香合起伙算计。
眼不见为净,陈朝主动掏银子,拉着几位同僚换了个戏馆。
可惜今天城内所有戏馆,几乎都在谈论昨夜赛灯会的事,每当这个时候,陈朝写的那首诗,就会被好事者拿出来显摆。
摇头晃脑的,基本都是读过几年书的,拍手叫绝,直呼吾辈楷模的,基本是江湖人。
除了这些,陈朝之前在馨香院唱的两首歌,也被人挖了出来,前后一联想,直接惊住不少人,敢情人家诗歌双修,能做出那等好诗绝非偶然。
尤其好汉歌,豪迈的气势,引起了无数江湖人士的追捧,至于精忠报国,无数朝中武将暗中抹泪。
本来这两首歌之前有些名气,但只在小范围圈子内流传,现在直接就因为《墨梅》这首诗带来的影响,彻底传遍了京都。
只不过,名气的攀升,随之而来的难免会有质疑,并越来越多。
所以逛了几个戏馆,陈朝有幸目睹了这样的场面,那是两拨立场不同的人在争论。
“自我中元立国后,天下十四州谁人不识,何来九州之说?”说话之人是个文士打扮的男子,神色颇为倨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