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王大武的实话
——大将军府——
郑珩进爵之后,大将军府前来贺喜送礼的显贵多了不少,然而这次郑珩却学聪明了,没有再贪心。
“大将军,今日一早,威远将军王大武被中侍中省的宦官带进了宫中。”
正在榻上休息的郑珩突然惊起,“陛下这么快就传召了?”
“人已经入宫了。”将军府的司马说道。
郑珩旋即走出府邸,瞪着几个心腹骂道:“不是说他惹了巴陵侯府吗,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。”
几个心腹也是一脸疑惑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,“巴陵侯的长孙是出了名的纨絝,且又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,这王大武那天夜里明明…为何巴陵侯府还没有动静?”
失去耐心的郑珩将人一把拽了过来,“这点小事都办不好,我要你们有何用?”
“将军。”众人恐慌,纷纷下跪求饶。
将军府的司马见状,连忙走上前说道:“大将军,陛下召见王大武之前,下官按您的吩咐派人送去了提醒,此事也关乎着他的性命与前程,下官想,他应当不会胡言乱语的。”
郑珩松开手中拽着的武将,生气道:“陛下的中侍中省可不是吃素的,他们审讯人的法子,不比廷尉差,就应该趁早铲除才对。”
王大武被皇帝召入宫中,郑珩的心里十分忐忑,甚至有些埋怨平阳公主阻止他动手杀人。
“眼下这个时候宫中还没有动静,想来他在御前说的话,应该没有纰漏。”司马又宽慰郑珩道。
郑珩转过身,突然又想起了平阳公主的提醒,冷哼一声道:“不管他说什么,我不认账就是了。”
※ ※ ※ ※ ※ ----
——楚宫——
王大武如此恐惧的模样,以及各种表现都让皇帝十分不满意。
这样的出身,加上性格,就算皇帝有心想要扶持,恐怕也没有办法站稳脚跟。
这样的人,显然也无法独当一面,单独镇守一方,皇帝甚至都在担忧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交给他,能否胜任,毕竟军侯与将军之间差得太多了。
原先皇帝以为军中又出了一个骁勇的将才,如今看来,似乎并不是。
“陛…陛下。”王大武见皇帝不说话了,於是跪在地上诚惶诚恐的喊道。
然而皇帝不知道的是,王大武的这些表现,一半是出自於因为阶级差距太大而导致内心的紧张,另一半则是萧怀玉在他入京前所对他的提醒。
因为萧怀玉猜到在封赏之后,王大武极有可能受到单独召见。
并且朝中一直有人针对平阳公主,所以才有被押宗正寺的危机,那么军功之事,就不可能安然度过。
只有王大武表现出什么都不知道,以及那种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改变的怯懦,让皇帝感到没有威胁,那么这场危机就可以度过。
“朕想知道西州之战的全部过程,包括,领兵的人,都有一些谁,安排了什么,部署了什么。”皇帝说道,“你既然在前锋,必然十分清楚。”
王大武听后,连忙擡手擦了擦汗水,似在努力回忆与组织语言。
但这样慢的反应,却让皇帝逐渐失去耐心,“你可知,知瞒不报,乃是欺君之罪。”
听到欺君,王大武连忙叩首,“西洲之战,臣皆是听从军令行事,军令如何调动,臣就如何作战。”
军令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,军侯之上是校尉,王大武的回答,也是在告诉皇帝他并不全部知情。
“那么指挥你的人是谁?”皇帝问道。
“臣的长官,校尉萧怀玉。”王大武如实回道,“当时前锋正面对敌的兵马有一万人,萧字营冲在最前。”
“待与敌人周旋后,剩馀大军再出其不备,如此才将敕勒彻底击溃。”王大武又说道。
“若是萧字营在最前,那么军功名册当中,为何没有你的长官。”皇帝说道,“难道他没有立功吗?”
王大武擡起头,一脸茫然,“臣只是一个军侯,并不知道军功是如何上报的。”
皇帝哽咽住,王大武的军职不高,而对於这种上层的决策又哪里会知道。
“但这次立功最大的,并不是臣。”王大武忽然说道,“臣之所以能斩杀赫轮,皆是因为长官的诱敌计策。”
“哦?”皇帝开始好奇了起来。
“当时军中厮杀成一片,场面十分混乱,萧校尉带着我军深入敕勒腹地,并独自与敌将赫轮周旋,最后将其带入事先所预备的埋伏当中,萧校尉将赫轮引诱回来时,赫轮已经精疲力尽,所以臣只是运气好,才将他击杀。”王大武将那天击杀赫轮的画面详细讲述了出来,“萧校尉因此受了伤,只得由臣拿着他的头颅举起,敕勒大军见状,纷纷溃逃。”
听着王大武的描述,皇帝重新开始在注意起了那个他差点都要忘记的洪城功臣萧怀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