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大武说的几乎都是实情,但是在描述之时,他特意将混乱二字说得极为重,皇帝也听得清楚。
两军厮杀,在混乱之中,将士们的功劳与伤亡统计难免会有疏忽与遗漏。
况且赫轮的人头,的确是王大武所斩下的,只不过在此之前,是由萧怀玉与其对峙与消耗。
“后来之事?”皇帝又问道。
“后来是大将军亲自带着人马出城,将敕勒的大军围困,里应外合,我们才一举击溃敌军。”王大武说道。
王大武后面的话与呈上来的军功奏报相吻合,皇帝听后,心中的愤怒消去了一些,但对於所有军功奏报上都对萧怀玉的功勋只字不提之事,皇帝很是不悦,并且逐渐生出对郑珩与石骁的不满。
皇帝摸了摸胡须,挥手道:“你退下吧,今日这事不得说出去。”
王大武连连叩首,“喏。”
就在王大武要离开时,他却突然大起了胆子再次跪下,“陛下。”
“嗯?”皇帝擡起头看着不肯离去的臣子。
“臣的才能远不如臣的长官。”萧怀玉终於鼓起勇气说道,“臣从新兵营起就一直跟着萧校尉,如果没有他,臣早就死在了安州,陛下厚赏了臣,臣十分惶恐,像校尉这样一心为了国家与百姓安宁的人,才应该出现在陛下跟前,被陛下所看到他的忠心与能力。”
皇帝低头看着王大武,早在安州之战,他就曾格外关注过萧怀玉,然而彼时萧怀玉是陈文泰的麾下,他不可能再提拔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麾下士卒。
“起身吧。”皇帝摸着胡须说道,“你所得到的封赏,是你立功所得,至於他人的功劳未能及时发现,是朝廷的过失,忠臣良将必不会被埋没。”
听到皇帝的话,王大武激动的再次叩首,“陛下圣明。”
“去吧。”皇帝挥了挥手。
等王大武走后,他生气的将案牍上的竹简全部推倒。
“陛下。”贾舟走进来看着正在发脾气的皇帝,“御体要紧。”
“这个郑珩,当真是贪得无厌。”皇帝阴沈着一张脸说道,“朕就不相信,如此重要的一个前锋,西洲大营还能漏报?”
“陛下,这个萧怀玉曾经是陈将军的人,在安州陈将军就曾多次上奏举荐,而郑将军一直与陈将军不和,安州一战,二人就曾发生过分歧与争执。”贾舟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提醒道。
“你是说,郑珩是在针对陈文泰,所以瞒下了萧怀玉的军功?”皇帝侧头说道。
贾舟点了点头,“臣当初第一次见萧校尉之时,少年一身浩然正气,就算进入郑将军麾下,恐怕也只会与陈将军一样。”
经过贴身内侍的一番解释,皇帝的心情平覆了不少,“眼下这个王大武…你可有什么看法。”
贾舟凑上前,“陛下不是说不愿要第二个郑将军吗,就连燕国公主都称赞的人,楚国若是能多添得一员猛将,军事上,就不用受制於燕国。”
皇帝缓缓擡起头,说出了心中的犹豫,“如果他与陈文泰一样呢?”
“陛下是担忧彭城王吗?”贾舟说道,紧接着他凑上前小声提醒,“陛下让六皇子竟陵王迎娶巴陵侯之女,在竟陵王之前,还有一位年长的公主尚未出嫁。”
“长幼有序。”贾舟继续说道。
贾舟所说的公主便是平阳公主,而平阳公主与彭城王不和已是人尽皆知的事。
平阳公主不光是与彭城王不和,与大多手足的关系也都淡漠,因为薛妃得宠的缘故,后来薛氏一族惨遭灭门,薛妃又被冷落,所以后宫妃嫔大多都不待见母女二人,直到她被郑皇后领养。
平阳公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手足之情可言,而造成这一切原因的,正是皇帝。
“平阳是楚国的公主,并且是嫡出,就算那个小将有才能,但出身终究低了一些。”尽管平阳公主的做法引起了皇帝这个父亲的极大不满,但涉及到这种有关皇家颜面的事,皇帝便又十分认真的考虑了起来。
“陛下,楚国的历代名将,又有多少是世家出身的呢,历代先帝都曾将公主下嫁过武将。”贾舟便说道。
听着贾舟的话,皇帝沈默了许久,“皇后那里…”
“如果陛下宽宥了郑将军所犯的罪,小人想,皇后殿下也是会同意的。”贾舟又道,“小人记得,皇后殿下也曾夸赞过,并说过择婿不能全看出身,最重要的还是为人的品德。”
郑皇后的话,皇帝哪里还记得,他擡头看了一眼贾舟,这个自王府起就侍奉自己的宦官。
他所忧虑的,并非是平阳公主,而只是皇家的颜面。
“罢了,让郑珩入宫一趟。”皇帝道。
“喏。”
作者有话要说:
这一世变了很多很多~
牵一发而动全身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