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城看着面前的,
跳梁小丑问道:“那依着你所言,本官应当如何呢?”
崔长水,一听宁城这样问,顿时神气了起来,自称也从“小民”转变成了“我”。
“宁大人啊,我看这件事很难啊,没有任何的官员,愿意处在宁大人的位置上。
您若依法办事,则会直接与皇上太后,结下私怨,
若徇私枉法,皇上日后则不会再,继续重用宁大人了,
甚至还有可能会,遭受到百官的弹劾……”
木兰围场内,
胤禩静静地坐在一旁,听着圣母皇太后谈论着家长里短。
他的脸上带着微笑,时不时地点点头,似乎在认真倾听着太后的话语。
然而,他的心思却,早已飞到了京城中的事情上,胤禩心中默默地思索着,京城中的文武官员们。
他深知,在这个复杂的大清官场之中,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,性格和立场,
一个帝王,有的时候真的,很难做到,对整个朝局的全面控制,至于地方上的控制,那更是一言难尽,
毕竟一个皇帝,也只长着一个脑袋,和两只眼睛而已,就算三头六臂,大清朝一天下来的事情,
那可以说是千头万绪,杂乱无章,就算皇帝长着三头六臂,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,主要还是靠用人。
有些官员,尽管能力有限,但对胤忠心耿耿,这些人无疑是,值得提拔和重用的。
就算再没有才能,可以逐渐培养,一步一步提拔,慢慢磨练总能成材的吧,退一万步说,
真就是不成才,也总是听话的吧!但是没有忠心的人,那是万万不可以重用的,更不可能提拔成为,一个地区的一把手。
然而,还有些人虽才华横溢,却只忠诚于朝廷,这对朝廷的发展固然有益,但使用起来却颇为棘手。
真正能够被,胤禩看重并委以重任的,还是那些从,基层火线提拔上来的官员。
他们经历过,人生的低谷挫折,甚至人,已经堕落于黑暗之中,
在绝望之世,却被胤禩发现,提拔起来,对皇上各个口称圣主,忠心不二,更能理解胤禩的意图,执行命令时也更为果断。
这里面的官员甚至大部分,没有儿子,也就没有软肋,办起任何事情,都只在乎圣主胤禩的想法,
至于什么王公大臣,满洲勋贵,都通通靠边站,都是个屁!
在大难道还有圣上大?在尊贵,难道还有圣主尊贵不成!这些官员才是胤禩的中坚力量。
胤禩不禁,
想起了圣人常言“任人唯亲”是错误的决定,
但他对此话的态度,一直都是嗤之以鼻,在胤禩看来,所谓圣人之言,阐述的观点,不过是欺世盗名的空话而已。
只能鉴赏观读,做做样子,真的做起事情来,那真是百无一用,谁用谁上当,
笑话,朕TM的不任人唯亲,还要任人唯疏不成?
非得要这些,臣子都不听话,处处与朕作对,
如果不是亲信之人,又怎能放心地将重要地方,托付给他们呢?
难道非要选择那些与自已作对、处处违抗旨意的臣子吗?这样的想法简直荒谬可笑!
而在众多弹劾的奏折中,弹劾新任云南巡抚李侍尧的最为突出。这些弹劾的奏折如雪花般纷至沓来,
明朝末年,辽东地区有一位将领叫“李永芳。”
那更是一位,重量级的传奇人物,是第一位投降努尔哈赤的明廷边将,他的四世孙就是李侍尧。
由于祖上这层关系,李家被纳入镶黄旗,李家那更是,祖传的传奇明奸,
胤禩也是看准了,这层历史遗留问题,这样的汉人,汉人大臣自然是瞧不上的,满人自然也是看不起的,
这样的人对待自家汉人,那可是心狠手辣的多了,这也正是胤禩需要的人才。
就在上个月,云南巡抚兼任兵部侍郎李侍尧,按照惯例,回京述职的时候就跪在养心殿内,
胤禩将一箱子,弹劾他的奏折丢在了李侍尧的脚边。
“这里面有,督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、太常寺等、等、等……
甚至还有你的,手下的集体弹劾的奏折,你捡起来看看,朕让人抄录了一份。”
李侍尧跪在御案地上,听见圣主的话,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惶恐和不安。
胤禩面无表情地坐在龙椅上,冷冷地看着他,奏折散落一地,
李侍尧跪在地上,身子不自觉的开始,微微颤抖着。